日期:2024-05-22 09:10:48 来源:省教发综评
目前距离2024年江苏高考仅剩19天,已经坚持了这么久,剩下来的就小菜一碟了。然而,我们还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争取让成绩再上一个台阶。如果之前成绩一直不好,那也无需气馁,只要接下来的日子里合理安排时间,高效复习,一定会让成绩有明显提升。
1.不管是一个字、一个标点,还是一句话、一段话,都要做到书写规范、思路规范。
2.做问题的发现者。学会从模拟试卷和练习题中发现短板,集中攻破。
3.做教材的掌控者。回归教材此时特别重要,从对教材的复习中考生会有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”的惊喜。
4.做生活的评价者。学会对生活中的现象和事情进行理性思考、全面客观的分析和评价,这也是训练思维最直接、最简单的方法。
5.不要以为现在的水平就是自己高考的水平,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最大的赢家。
6.做老师的追随者。越是临近高考,越要紧跟住老师,老师是你备考路上最好的搭档。
1.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。
2.继续完善知识体系。更多地是做题、做模拟题。对于做错的问题,要分析这些题考察了哪些知识及哪些知识的用法,对于这个用法是否已经掌握,将其完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。
3.逐渐回归到基础知识、基础技能的练习上。
4.细节是提分的考前有效手段之一。
5.要有计划地将错题再做一遍,想一下当时做错的原因。如果继续出错,做标记,过段时间再做,直到做对为止。
6.考前坚持掐点做模拟题。检验自己知识的掌握,锻炼计算,调整考试心态。
1.紧跟老师的复习节奏,不要漫无目的地单打独斗,这是复习大忌。
2.高考英语试题考查比较全面,偏、难、怪题出现的几率很小,可以反复演练历年高考真题,熟悉高考的思路。
3.每天复习很重要,保持良好的“应试”感觉。
4.不要盲目地做题,有效把握各个题型的特点和答题技巧,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5.过好单词关。再大批量地死记硬背所有单词,收效甚微。所以,要精准地把握高频词和短语的含义,对于涉及到词形变化的词要准确掌握各个词性的拼写,特殊变化的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形式也要掌握。
1.复习阶段,要认真分析每一次训练和考试,分析丢分原因,有意纠正自己不良审题、解题的习惯,切忌钻研难题好高骛远。
2.加强基础,回归教材。
3.按计划复习笔记,做过的错题、典型题不要只看,要动手做,要有计划、有总结、有规律、按部就班,制定好计划,稳步推进。
4.关注已做过的错题,是考前复习的重点之一。
5.研究近三年来高考试题,把握今年的命题方向与脉搏。
1.这一阶段要求建立知识框架,形成知识体系,形成较好的知识网络,不能出现知识漏洞。同时要安排时间回归教材,看笔记、看错题,查缺补漏。
2.强化骨干知识、关注热点知识、点击冷点知识。
3.注重试题创新弱化传统训练培养应变能力。
4.注重实战演练提高审题能力规范解题过程。
5.从历届高考阅卷中,都发现语言表达能力问题较严重。符号系统掌握不准确、不熟练,如电子式、结构式、结构简式等书写错误仍较多。
6.要尽可能用化学方程式或化学专用名词回答,可以研究近几年高考题标准答案。
1.看书的方法:如,网络构建法:结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,构建知识网络。知识体系构建宜简不宜繁,宜小不宜大。
2.图解归纳法:适合原理及规律类知识。例如光合呼吸过程、免疫调节过程等。
3.比较整理法:适合概念类。例如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比较,各种细胞器的比较。
4.注重教材的细节:黑体字、图示、资料分析等,尤其是图示,要能以图转文,例如基因表达过程中,教材展示的多聚核糖体图示及旁边的文字解释等。
1.关注近年高考的重大时政热点素材。
2.建议用一些时间进行专题的复习。
3.读题时要获取有效信息,抓住关键字词,从而确定答题方向,答题时要语言规范、表述准确,无错字、无漏字。
1.选择题:两次模拟考试中相对于政治与地理,历史选择题的得分率是最低的。
2.训练量加大。条件允许每天做一套完整的历史试题。
3.过于偏、怪、难的试题尽量不要做,可以选择近两年的高考试题。
4.要将每一个选项解释清楚,如有知识点不明确的应及时回归教材。
5.及时对解题思路作总结归纳,出现不理解的地方,及时问老师和同学。
6.解题技巧和方法:分析试题材料应明确材料主体;简化材料结构,明确材料各主体之间的关联;注意材料的有效信息。
7.主观题:近两年虽然相对阅读难度下降,但对能力要求依然不低。
1.在复习中不要把知识绝对化,更不要死抠教材中的某句话、某个词;不要把教材中的内容随意加深和扩展,复习中应该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,会思考,会运用。
2.研究历年真题,尤其是近三年高考题,锁定复习重点。
3.形成自然地理知识的骨架:
①分析知识形成的情境,通过分析情境材料推导出结论,形成条理化知识。
②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,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,包括自然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;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联系;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联系;自然地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,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或框架。
4.加强自然地理概念的理解。
COPYRIGHT © 2021 南京才彦鸿志研学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